
这两天,华为又刷屏了,我觉得,最应该跟华为学习的,是企业高管和企业创始人,而不是普通的HR。
因为刷屏的都是“任正非说,华为总裁办电邮”,这些内容,HR根本学不来。
为什么不建议HR直接跟华为学习?
1.华为的成就不是人力资源的成就。
业内部分专家大咖,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华为今天的成就简单归因是华为某某管理之道,甚至归结为人力资源管理,我不太能够认同。
任何一个企业的起落,除了企业自身因素之外,还受制于消费者需求、竞争对手、产业周期等外部多种因素,可以参考最近坏消息不断的苹果。
华为作为一家有超过30多历史的本土跨国企业,除了自身努力,客观上,它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、市场红利和劳动力红利,在全球市场上,华为能跟国际大厂同台竞技愈战愈勇,对手日渐衰落也是重要因素,华为背后的国民品牌和国势的神助攻也不可忽视的。
因此,华为今天取得的成就跟它所倡导的“不让雷锋吃亏”、“奋斗者文化”等管理光环是不能划等号的。
以华为为学习榜样没问题,但盲从华为的人力资源最佳实践,有可能走弯路。
2.人力资源只是华为的一件华丽外衣。
在国内的大多数公司,公司首席人力官(CHO)、人力资源副总裁(HRVP)岗位权重并不高,说白了,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企业界真正的重视 ,包括互联网行业,大都是口头重视。
华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,顶层对人力资源的“认知”是值得欣慰的,比如这几天华为总裁办的邮件大篇幅提到的干部管理、绩效管理,只不过这些提法不是第一次。
任正非在007号文说“人力资源有34个模块,每个模块先出一个‘单板王’”,在006号文说“人力资源体系要不忘初心,敢于自我改革”。这让人联想起以前的老师在期末考试的口头禅,“一二三是重点,二四六必考,请大家认真备考。”
因此,我不建议HR囫囵吞枣式的或盲人摸象式的学习华为,“华为模式”太抽象了,学起来很容易造成“无力感”。
在我看来,如果把华为比喻成一颗树,华为的“人力资源”就像过节的圣诞树上面挂着漂亮的挂件,你肯定不能说这些挂件不重要。
二
为什么人力资源模式难以复制?
1.人力资源行业认知,迷之尴尬
HR看人力资源,蜜汁自信,好嗨哟,“业务搭档”、“员工小棉袄”,外界看人力资源,蓝冠代理“看不出来他们能干什么好事”、“感觉不像好人”,简直两种世界。
客观来说,传统人力资源大多是TO B的工作,不太容易被员工和外界感知到,而且大多数HR工作都是补充性和间接性的,比如招人找人,这些作用往往又是滞后的、需要长期才看到结果的,又比如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,跟业务部门相比,人力资源变现能力简直弱爆了。
对于初创期企业来说,业务部门最核心的事情,做出对的产品,找到对路的客户,快速的去卖掉,人力资源主要作用是帮找人,让人联想到室内球场的球童,衣着讲究,主要工作只是捡球。
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企业来,业务部门最核心的事情,验证出来可复制的业务模式,通过组织推动这个模式滚起来,人力资源的工作除了继续找人,需要打系统补丁,让人联想到在户外高尔夫球场的球童,仪表堂堂,主要任务时只是开着小车捡球,可能还要去维护草坪和迎接客人。
在外界,应该还有不少人对人力资源角色定位还停留在“球童”,这着实让人感到尴尬。
2.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件艺术品。
以我的看法,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非常强的实践性学问,蓝冠总代理大家现在看到的人力资源,大多是结果而不是过程。
人力资源不像是工业品,你不能通过肢解,做逆向工程,然后去批量复制。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像一件艺术品,需要在人性和商业性之前寻求平衡,需要大家保持敬畏感和尊重感。